

比赛 摄影:刘阳


秋日的黄昏总是来得特别快。训练结束时,排球场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暮色。我趁着队长曲珍栋收拾器材的休息间隙和他聊了起来。他是物理学院光电 231 班的学生,也是我们排球队的副攻。天边最后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场上,我们的采访便在这片刚刚挥洒过汗水的场地边开始了。
校报记者熊哲:曲队,作为球队的副攻,你如何理解这个位置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它和“凝聚力量”这个主题有怎样的联系?
物理学院曲珍栋:副攻既要筑起网前屏障,也要随时策动快攻,像轴承一样承担着串联全队的重任。去年对阵商学院的关键局,我们以 17:20 落后。正是两次干净利落的快攻得分帮助我们稳住了阵脚、扭转了局势。但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二传需要精准判断我的起跳时机,主攻要在另一侧牵制对方拦网,自由人必须做好后排保障。所以,副攻的每一次得分都是全队默契的结晶。
其实,刚当副攻时我也曾陷入单打独斗的误区,总想着用个人能力解决问题。直到有场比赛我拼命拦网却屡屡失分。老队长叫了个暂停,对我说:“珍栋,你低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在球场上没有哪个身影是孤立的。”这句话点醒了我。现在的每次训练,我都会特别注意和队友们的节奏呼应。就像今晚最后那个配合,当我跃起扣杀时,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队友们已经布好了防守阵型。正是这种彼此的信任让我们真正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校报记者熊哲:近期的训练内容以多轮防守配合和战术演练为主。在这种需要全神贯注、紧密协作的训练中,有没有哪个时刻让你特别强烈地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
物理学院曲珍栋:最让我难忘的是上周四下午那次“极限防守训练”中的一幕。训练之所以得此名,就是要求我们在高强度、不间断的防守轮转中构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这正是校联赛备战的关键一环。当时为了防住对手轮番的重扣,我们不断在冲刺、扑救与翻滚中循环。这样的高强度防守训练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所有队员都到了体能的临界点,场边的地板上全是汗渍。在轮到我们的自由人、专职负责防守的队员吴松育时,他为扑救一记刁钻的扣球,整个人飞身侧扑,重重摔在地上,手肘当场擦破了一大片皮。然而见球还未落地,他硬是单手撑地爬起来,踉跄着把球垫过了网。训练因此暂停。在这短暂的间隙里,原本因持续救球而累积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起身,快步聚拢到他身边,有人递水,有人递毛巾。我第一时间从医疗箱拿来碘伏。虽然谁都没说话,但那种无声的关怀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真正理解了团队就是一个无需言说的默契,就是在困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向彼此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个信念。
除了那些感人的瞬间,更多时候团队的凝聚力就体现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就像昨天下午练习战术配合,我和二传李经祥始终对不上节奏,全队就一直陪我们练到天黑。当那个期待已久的快球终于扣出完美弧线时,场上的队员们齐声欢呼、击掌相庆。连场边一直默默为我们捡球的学弟们也忘了手中的球,忘情地为我们欢呼,由衷地分享着这份喜悦。这让我想起老队长说过的话:“排球从来不是 6 个人的运动,而是所有心系球场的人共同的奔赴。”这段浸透汗水的训练时光正将我们凝聚成一个信念与共、血脉相通的有机整体。如今每次训练结束后,全队都会不约而同地留下加练。这早已不是教练的要求,而是我们发自内心的选择。我们深信此刻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将在校联赛的赛场上凝聚成最坚实的力量。到那时,我们手中托举的将不只是排球,更是整支球队的信念与期待。
校报记者熊哲:在备战过程中,球队是否遇到过特别困难的时期?作为队长,你是如何看待和带领大家度过这些难关的?
物理学院曲珍栋:困难确实存在。开学后的体能瓶颈期最为明显。连续高强度的训练让不少队员出现疲劳反应:主攻手王宏晨常揉着小腿,肌肉紧绷得像拉满的弓;自由人吴松育也时常在训练间隙轻抚膝盖,那处旧伤不时发出预警。那段时间,排球场上的气氛明显沉闷了许多。面对这个情况,我和几位老队员仔细商讨后,重新规划了训练方案。大家也自发调整了各自的时间,互相配合着完成加练任务。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大二队员中王宏晨和彭少泽的表现。他们自发组成互助小组,每天提早到场热身,训练后互相放松按摩。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彭少泽学弟为了提升拦网成功率,每天训练结束后都要独自加练半小时。他反复练习横向移动和起跳时机。场边的水泥地上还留着他反复跳跃磨出的印记和一道道他用粉笔画下、用以校准步伐的虚线。
在我看来,以王宏晨、彭少泽为代表的大二队员已然接过了责任的接力棒。如今,他们不仅能出色地完成训练,更把当年感受到的关怀延续为对新队员的耐心陪伴与技术点拨。团队中这份由“被关怀者”到“关怀者”的循环恰如不灭的薪火,其带来的慰藉与力量远胜于任何精妙的战术配合。每当见到他们带领新生加练时,我总会想起老队长张善腾说过的话。他的语气温和而坚定:“球队最珍贵的不是赢得比赛,而是在困难中互相支撑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暮色渐沉,队员们并排而行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宛若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往的汗水与未来的期盼。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忽然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早已不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在每一次扑救、每一次传球、每一次无声的对视中被同一份信念紧密联结的整体。那些为排球共同付出的日夜已让我们建立起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这份默契既让我们在行动上彼此呼应,更让我们在精神上相互依存。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成长,每一次托举都在凝聚力量。正如河洛书院排球队队长曲珍栋所说:“困难从不会击垮我们,只会让我们抱得更紧。这就是排球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