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杨卓文
十月的洛阳,雨下得没完没了,带来了几分江南的婉约。天总是灰蒙蒙的,树枝滴着水,街道湿漉漉的,连风都带着水汽,凉凉地拂过。这样的秋日,虽然少了些“秋高气爽”的明快,却意外地多了一分沉静的诗意,像一幅被水洇开的水墨画,朦胧、悠长。
雨打在窗上,淅淅沥沥,仿佛在低语。偶有晴时,便见草木皆湿,露水沉甸甸地压弯了草茎。翠绿的叶子无声无息地被连绵的雨水染黄,如池中瘦骨嶙峋的残荷,蜷曲着,雨点敲在上面,发出细碎的声响,正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风中有时会飘来桂花的淡淡香气,混着雨后泥土的腥甜。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里,节气“寒露”悄然来临。寒露,顾名思义,是寒从地起,露水渐冷,将要凝霜了。
这样的天气,常会让人想起古人的一些诗句。王安石在《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中写道:“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那“愁衣单”的何止是身体的寒凉,更是绵长秋雨里的萧瑟心绪。杜牧笔下“泠泠寒水带霜风”的洛阳秋夕,竟与眼前这雨声潺潺、寒意渐生的景致如此相契。时间流转,唯有这秋的寂寥与深邃如出一辙。这寒露时节的雨,不正是天地间最盛大的一场“秋露”么?它不再是清晨转瞬即逝的露珠,而是绵长地、耐心地将整个古城都浸润在它的清寒与诗意里。雨中的古都,少了游人的喧嚣,倒显出几分本来的沉静,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在烟雨中闭目养神。
秋雨连绵,日子似乎也慢了下来。这雨、这露、这湿漉漉的秋洗去了浮尘,也洗去了心头的匆忙。原来,诗意并非只在晴空万里的高远,也在这一场接一场的秋雨里,在草尖那颗将坠未坠的寒露中,在古都洛阳这连绵的烟雨深处。
于是,我不再觉得这连绵的秋雨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了。它让天地告别夏的喧嚣,迎接冬的沉静。而“秋露里的诗意”就藏在这秋雨中,它不喧哗,只是静默地弥漫着,需要你安静下来,用一颗同样沉静的心去细细地品,慢慢地读。直到自己也化作了这寒露秋雨中的一部分,清冷、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