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梦 周 原

    期次:第432期    阅读:13    作者:□ 牡丹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乔仁卯

周原一隅   摄影:乔仁卯

岐山周公庙大门   摄影:乔仁卯

周原“凤鸣岐山”雕塑  摄影:乔仁卯

岐山周公汉白玉塑像  摄影:乔仁卯


天,蓝得透彻,云,白得轻盈。蓝天白云下,我们的商务车缓缓地行驶在秦川大地上。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经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在深秋散落的阳光里熠熠生辉;北面,就是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周原了。山,越来越高,树,越来越清晰。岐山周公庙,已经露出了庄严的风貌。一种感动扑面而来,不可遏止。莽莽苍苍的岁月,就像这亘古的周原,雄浑起伏,波涌浪翻,带走了我们这个沧桑民族的许多重要信息。

关于混沌初开,关于三皇五帝,关于大禹铸鼎,只留下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故事。尽管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也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我们很难从典籍史册、文物考古中寻觅到它们真实的面貌。即使是在洛阳二里头发现了夏代的王宫遗址,但是可以佐证那个时代的文字却寥寥无几。所以,直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学者否认夏的存在。商代因为甲骨文的发现,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但是直到周代前期,还是有许多文化记忆丧失在历史的深处,让一代代专家、学者穷经皓首。好在,还有这周原,还有在这里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一系列文物的出土以及考古新发现。关于先周和周王朝初期的那些埋藏在幽幽地下的真相,已经露出了真实的面目,令人感叹不已。

岐山周公庙、洛阳周公庙和曲阜周公庙并称全国三大周公庙。如果按建庙时间的话,岐山周公庙并不是最早的周公庙。但是,在它建庙之前,甚至在迁移到镐(hào)京(现西安附近)之前,周人就在这里栖息了相当长的日子了。这里最早是周人的故乡,后来是西周及其建立之前先王们的陵寝之地,也是姜嫄祠、后稷祠以及文王、武王、召公、姜子牙等西周重要人物的纪念祠堂所在,再后来就建起了周公庙等。接待我们的岐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岐山周公庙博物馆馆长杨慧敏先生介绍说,西周前期,应该有三都,按顺序是:岐都(祖周)、镐都(宗周)、洛都(成周),似乎有些道理,不知有没有具体的佐证,姑且信之。岐山,位于陕西西部,北接麟游,南连太白,东有扶风,西邻凤翔。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在周代时,这里群山环抱,氤氲岚风,水草丰茂,森林广袤,鸟飞兽走。所以,这里是炎帝部落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巨著《周易》的诞生之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人是后稷的后人,而后稷是周人先母姜嫄的儿子。姜嫄大概是最后一位只知其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母亲。因为从后稷之后,史书就有名有姓地记载了周先王们的姓名,以后历经公刘、公亶父、季礼到周文王,大约有 15王。据史书记载,在13代王时,公亶父率领周部落从西部迁移至岐山一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大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坚实基础。

高大粗犷的汉槐与唐柏拔地而起,拱卫着庄严的山门。山门建筑群由88根丹柱支撑,墨绿色琉璃瓦覆顶,九脊歇山式筑顶分为四垂脊、四戗(qiàng)脊,一正脊。龙生九子中的嘲风、蒲牢、螭吻上端列序;虎头瓦当、额顶丹珠、灵芝滴水,万福飞头、栀子花飞头错落有致,象征吉祥;五辅斗拱、勾心斗角,密不透风;龙凤合玺、西番莲藻,嵌于两端;喜相逢、勾丝咬、金道冠、旋子点金纷繁缛杂,明次相间。中国古典建筑的种种祈福求福保平安的理念,呈现于山门之上,令人遐思,令人震撼。在杨馆长的陪同下,我们庄重地迈进了岐山周公庙博物馆。接待我们的是岐山周公庙的首席讲解员、知名学者王鹏先生。1977 年出生的王鹏先生,在这里十余年,潜心研究西周文化,卓有成效。其敬业精神如“朝饮兰露,夕餐菊英”的屈原,守望故园,广闻博记,青灯黄卷,追忆先贤,为宣传和弘扬西周文明孜孜不倦,终有成果。他编著的《周公庙与西周文明》普及本和修订本以及《周公庙讲解与凤凰山行吟》,资料翔实,亲切感人,深受游客欢迎。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西周文化方面,王鹏先生应该是一位饱学之士。爬了无数个台阶,伫立在飞檐直冲九霄、斗拱盘旋三秦的元圣殿前的平台之上,注目四望,只见云海苍茫,环滁皆山,渭水玉带,周原茂林,真乃风水宝地。周人选择岐山作为生养之地,可见其高明之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岐山周公庙坐落于周原之上的凤凰山南麓山根。我们一行三人拜谒了周公汉白玉神像,参见了文王、武王神殿,依弯弯曲曲的山道到了半山腰。拾阶而上,就到了元圣殿。殿里的金像和前面的汉白玉石雕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金像显得更加神采奕奕、庄严肃穆、平和慈祥。如果说汉白玉像显得平易近人的话,那么,金像就显得居高临下了。何也?原来,这座金像不但高大威武,而且戴着王冠。众所周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杨慧敏先生说:汉白玉石雕和镀金塑像所临摹的范本,均来自台湾故宫博物院。周公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 育 家 、军 事家,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又称叔旦,谥文公。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为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yān),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他的哲学思想和宗法制度、礼乐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公,可谓道德的化身,是成就大周八百年基业的奠基人。但是,在他摄政期间,曾经流言四起,说他企图篡位。他的亲兄弟们甚至伙同殷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了大规模叛乱。这令周公十分不爽,但又无可奈何。平定叛乱之后,他的内心对流言蜚语充满了恐惧。还好,当他归政成王,成王见到藏册的金縢(téng)之后,一世英名,终得千古传颂。随着王鹏先生的讲解,我们一步步深入周原,探索先周时期那些神秘遥远而深邃的漫漫征程,追寻着中华民族先贤们那些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煌煌业绩,为大一统的中国,为创造人类文明的周人而骄傲。湛蓝的天空下,元圣殿后西北方的凤凰山顶峰上,一只金凤凰振翅高飞。虽然是一座雕塑,但是那雄健优雅的姿态和高贵结实的体态,体现了雕塑艺术家的美学理念,也表现出民族审美的独特情趣。王鹏娓娓道来的“凤鸣岐山”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王鹏说:“历史上,人们唯一一次见到凤凰并听到凤鸣,只有在公元前的1060 年前后,周文王当政时期(周文王执政 50 年)。那一次凤鸣岐山,预示着大周王朝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周文王统治时期,先后东征西讨,准备克商,同时也在周原及其周边地区采取了种种政治措施,为创建周王国进行着积极准备。后来,随着领土的扩张和侯国的壮大,文王率部众沿着渭水向东,将周国的都城从周原迁到了丰(后来的镐京),以便更有利于灭殷,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武王克商后,大周王朝宣告诞生。东西二都(成周洛邑、宗周镐京)的建立,让周原彻底成为周人的老家。以后的岁月中,周原逐渐成为周王朝的王陵和贵族墓葬之地,更是王室和部族祭拜祖先的祠堂所在。西周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举措,传承了后稷到文王的传统,将农业做为立国之本。他们改造了耒(锹)和耜(犁)以及锄头和镰刀等劳动工具,让人民衣食足、知礼节,也让贵族过上了‘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诗经》中的‘南山有桑,北山有杨’;‘投我有桃,报之以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等,反映了西周初期的天文、历法、冶炼、铸造、陶瓷、玉雕、漆艺、织染、数学、六艺、音乐、舞蹈等都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西周时期尤其是前期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论是生产、生活、林业、商业、还是水利、科技等莫不发源于周原之上。”王鹏先生不仅博览群书,了解先周、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而且对《周易》、风水颇有研究。在介绍周公思想和先周史实、西周文化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流露出易学的造诣和风水方面的学识,令人钦佩。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到了告别周原的时候了。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去参观出土何尊‘宅兹中国’的遗址和大量青铜器的遗址与3000多年前的周都城墙遗址了。千里寻梦,一两次光顾周原,只能是了解先周文化的皮毛而已。老家,是一定要常常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