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一帆参赛队比赛中摄影:郑道山

参赛师生合影摄影:郑道山

决赛现场摄影:杜鸿招



段正宏参赛队比赛中 摄影:郭晓涵
为什么偏偏是他们?这是4支怎样的参赛队伍?他们是如何组队的?为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看到《我校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佳绩》的新闻消息之后,一连串的问号如雨后春笋般在脑海中冒出。我知道,一段儿采访在等着我。相信很多读者也会有我心中的疑问和好奇。那么,随着我的采访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记者 段笑蓉:请您介绍一下4支获奖团队以及参赛的基本情况。
工程训练中心 刘长河主任:2025 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大连举行,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组织指导的 4 支参赛队斩获国赛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创我校历届参赛最好成绩,获国赛特等奖数量居省内高校第一。他们分别是:智能救援赛项特等奖,参赛学生:赵一帆(队长)、杜鸿招、郑道山,指导老师:刘长河、冯飞;温差电动车赛项特等奖,参赛学生:郭晓涵(队长)、李亚菲、张瑞衡,指导老师:李朝强、郭俊卿;太阳能电动车赛项特等奖,参赛学生:周小珂(队长)、郭子钦、张驰,指导老师:张国庆、王维;温差电动车赛项二等奖,参赛学生:段正宏(队长)、肖赜宇、王留锋,指导老师:黄运红、赵文博。
本届大赛设新能源车、“智能+”、虚拟仿真 3个赛道,共9个赛项,分别为:太阳能电动车、温差电动车、智能物流搬运、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智能救援、飞行器设计仿真、智能网联汽车设计、工程场景数字化和企业运营仿真。全校共 37 支参赛队参加校选拔赛,21 支参赛队参加省赛,共获得省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其中4支参赛队获得参加国赛资格。
记者 段笑蓉:指导老师和队员们是如何组建并参与到这项赛事里?
工程训练中心 曹毅老师: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全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工科赛事之一。自2011年第二届开始,我校组队参加过8届竞赛,竞赛成绩居省内高校前列。为了更好地组织参加此项赛事,自2021年以来,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营”,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课内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和课外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李朝强老师是负责人。通过在营内训练,选拔出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组队参赛,指导老师团队主要由中心的老师担任,也会联合学院老师组队。
工程训练中心 黄运红老师:2024 年 7 月,在学校发布2025年大赛通知,组织动员全校学生报名参赛。2025 年 2 月,组织校赛选拔赛;3 月,组织参加河南赛区选拔赛;8月,组织参加全国总决赛。在一年多的备赛过程中,参赛师生主要利用晚上、周末和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不断设计、制作、修改、调试参赛作品,甚至有时会通宵达旦,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李朝强老师也全程陪伴指导。
记者 段笑蓉:这4支队伍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些赛项?它们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在哪里?
工程训练中心 李朝强老师:学生们是基于自身兴趣与专业优势双向匹配选择的赛项,每个成员都能在赛项中发挥所长。
赛项的技术难点:一是要求参赛作品制造精度高,尤其新能源车赛道,哪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体方案功亏一篑;二是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在比赛现场规定时间内,完成零件的设计、制作、装配、安装调试后立即比赛。
赛项的创新点:智能救援赛项首次引入机器学习,让系统通过训练实现救援目标自主识别,大幅提升了响应效率;太阳能车赛项的单模块发电功率低、热源热量易流失导致续航里程短,创新采用多模块串联提升发电功率;温差电动车赛项采用降温速度更快的冰冷方式,使冰盒与温差片冷面更加贴合,增加聚火圈稳定火源,提升热面升温速度,提升温差发电效率。这种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工程教育着力培养的核心能力。
记者 段笑蓉:团队协作方面,您如何引导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电子、材料、自动化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跨学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您看到了学生们哪些显著的成长?
工程训练中心 张国庆老师:跨学科融合的核心是找到共同目标和专业互补点。首先让各专业学生共同学习基础软硬件知识和操作,然后鼓励他们根据项目需求自主组队,机械专业同学负责结构设计,电子专业同学主攻电路集成,材料专业同学优化部件选材,确保每个专业优势都能精准对接任务需求。同时,要求不同分工的同学主动学习交叉领域知识,再通过每日组会、定期讨论会进行交流碰撞,将碎片化方案整合为完整系统方案。
最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们的全方位成长:从最初面对跨专业问题时的束手无策,到后来能主动查阅文献、请教不同专业同学,甚至学会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专业问题。有个材料专业的学生,最初连基本电路图都看不懂,备赛后期居然能和电子专业同学一起优化传感器布局——这种“跳出单一专业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正是跨学科融合最珍贵的成果。
记者 段笑蓉:育人方面,您认为,参与这样的大赛,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奖项本身,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和团队精神?
工程训练中心 刘长河主任: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这样的大赛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制作作品备赛和参赛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在比赛过程中会有各种意外情况,也非常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有不少学生因比赛失利而留下懊悔的泪水。
记者 段笑蓉:在总决赛现场,当你们得知作品完美运行或获得特等奖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哪个瞬间最让你们激动和自豪?
学生 赵一帆:第一反应就是特别兴奋,大家都欢呼起来,互相击掌庆祝。
最让我激动和自豪的是看到大屏幕上学校名字的那一刻,实验室里无数个通宵调试的夜晚、拆了又装的零件、争论到面红耳赤的方案会,突然都有了具象的意义。尤其是看到老师和队友们眼眶发红却笑着击掌的样子,真的觉得“我们没辜负这一年”,那种集体荣誉感带来的自豪感,现在想起来心还会发烫。
记者 段笑蓉:除了奖项,这段经历给你们每个人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是学会了某个新软件、掌握了某项硬核技术,还是变得更有耐心、更懂得沟通?
学生 郭晓涵:这段经历给我带来的改变很多,技能上我学习到了建模软件的用法,人际交往上我比之前更能理解每个人的想法并尊重他们。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对挑战感到害怕,可以克服畏难情绪,一步步解决问题。
记者 段笑蓉: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老师、学校、队友还是家人?)对于未来想参加这类竞赛的学弟学妹,你们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学生 段正宏:首先是感谢老师,不仅在技术方案上耐心地指导,还总在我们需要零件加工、场地协调时熬夜帮助,那种“后盾感”让我们敢放手试错;其次是工程训练中心,从3D打印机到专业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把想法变成实物的“土壤”;最后是队友,队友间的凌晨泡面和相互支持鼓励,是支撑我们走下来的温暖底气。
学生 周小珂: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一是“互补组队”,机械、电子、材料、自动化等专业搭配,能避免“盲区”。二是“拆分时间轴”,由于这个比赛任务重,时间线长,必须对时间线做划分,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制定的计划。三是永远保留B方案应对突发状况。最最重要的是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需要不断地接受失败并找到最优解,但正是这些试错铺就了通往成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