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李昊洋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文学科的价值何在?历史学又将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带着这些问题,我有幸采访了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侯书勇副教授。这位深耕先秦史与古文字学二十载的学者,从个人治学经历出发,讲述了历史学人的精神传承,解析问题意识的培养之道,为当代青年学子描绘了人文素养的成长图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侯老师特别强调在数字化时代,传统人文学科既要坚持独立思考,也要创新知识传播的方式,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生活。
学生李昊洋:您的研究领域是先秦史、古文字学等方向,最初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历史学这条道路,又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这个研究方向呢?
侯书勇老师:我最初走上历史学的道路是因为我个人的性格和爱好,还有就是学历史能看的长远一些。至于先秦史这个方向,是在研究中不断探索后选择的。我一开始研究陈独秀先生和中西文化比较与碰撞中产生的变革,后来在研究中追溯这种中西双方文化的起源,比如说德先生和赛先生,还有新式人物所反对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由此上溯到先秦时期,于是在先秦的道路上走下去了。
学生李昊洋:在您选择的这条道路中,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在此期间对您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有哪些呢?
侯书勇老师:和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一样,还是个人对历史有兴趣、困惑和好奇。这些支撑着我走下去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是我本科院校河南师范大学的刘海文老师。他讲的先秦思想史内容丰富,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另外就是研究生时期的霍宏伟老师,他现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在求学的时候,他和我亦师亦友。在我撰写博士论文困惑、迷茫的时候,总会听到他晚上喊我去打乒乓球,一边打球一边和他聊天,他对治学、事业、生活的目标与规划和他的人格魅力对我的求学道路有很大的激励。
学生李昊洋:在求学道路上,有没有哪些事情改变您对某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认知呢?在研究这个人物或事件的时候,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侯书勇老师:对陈独秀先生的研究颇具启示。通过系统研读原始文献,发现其历史形象与公众认知存在差异。这种认知突破得益于“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将人物置于时代语境中考察,追溯思想源流与社会土壤的互动关系。
学生李昊洋:在您的学术生涯中,肯定读过许多书,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些历史专业方面的书籍和另外一些您喜欢的书吗?
侯书勇老师:历史专业类书籍的话,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蒙文通先生的《蒙文通学记》、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等。这些都是一些小册子,比较薄。大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可以看看。专业之外的书的话,哲学一类的书籍对我有过帮助吧。这里推荐大家读一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学生李昊洋:在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常常提醒我们要培养问题意识。其实不只是在历史领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培养问题意识,那么要怎样培养问题意识呢?
侯书勇老师:还是要广泛的阅读。这个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视角。比如中文 11 级的李达同学,当初他们中文系的老师调走了。我代课的时候他经常找我问问题。有一次他问某个权威译释本《传习录》某处是不是注释错了,那处确实出现了低级的注释错误,建议他再认真找找,应该比较多,一周后他在全书中找到了70 多处错误。这就是一种问题意识。后来,他参加了大学生创业竞赛。刚开始,他不知道选择做什么。我知道他爱好有很多,比如徒步、画画、摄影、写日志、民俗等。我想着,他是不是可以把这些爱好串起来,民俗学就是很好的结合点。他竞赛项目做的是与商丘明清古建筑相关的题目。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如何处理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寻找自己处理问题的视角,李达同学就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业志向的关系,他后来考进了山东大学读博,学的就是民俗学。他前年去美国留学,学的也是民俗学。
学生李昊洋:面对历史系学生,您在讲课的时候会有哪些时刻让您感觉这就是当老师的意义?
侯书勇老师:还是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时刻。一般是找到一些问题并且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帮助大家一起解决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
学生李昊洋:如果让你用几个词形容历史学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您会用哪些词?
侯书勇老师:关键竞争力还是性格上的乐观豁达吧,还有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思维,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意识。简单说就是专注、执着、客观、心态平和。
学生李昊洋:面对我们这一批即将毕业的历史系学生,您对我们毕业有什么话要讲吗?您希望我们在大学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保持些什么?
侯书勇老师:当前社会竞争确实比较激烈,科技发展迅猛,但是我相信历史是肯定要传承下去的,我们个人的人文素养也不会消失,历史哲学这些人文学科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亡,因为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正是我们人文学子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我希望大家在毕业以后一帆风顺,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的同时,保持读书的习惯,保持自己的精神素养。毕业也意味着开启人生新的旅途。祝愿大家在新的旅途中既享受开拓学业与事业新境的激情,功成身就;又以人文精神胸怀天下,成就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