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实践完善“三化合一”(“体系化”的建设思路、“流程化”的管理思维、“智能化”的技术手段)的河科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不断改革管理机制、优化环境建设、丰富资源应用、积极践行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通过加强在夯实基础设施底座、优化数字资源供给、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大数据应用、筑牢网络安全可信体系、提升信息化能力素养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加速实现理念升维、技术创新、措施优化、应用提升,持续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转段升级,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创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
一、校园共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
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牵头制定并经学校审定发布了《河南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河南科技大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夯实网络安全的制度基础。落实“三统”机制、提出“校园共治”架构、形成安全治理合力、加强舆情管理和网络安全宣传。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举办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技术赋能”2023 年高校智慧校园研讨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 2024 年学术年会”等大型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多次在省级研讨会和培训会上介绍经验。
二、交叠更替,加速推进新型设施智能化
基于“三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建设规范,本着“降低成本、交叠更替、满足需求、高速稳定”的建设原则,升级满足校园信息化需求的高速、稳定、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提供多种校园网络服务、建立校园物联网服务平台、提供足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为校园智能化提供支撑。
一是校园网实现了校园有线、校园无线全覆盖,核心骨干线路和设备双冗余,校园有线网与校园无线网无缝对接,校园网与物联网、4G/5G 多网融合,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校“一张网”。二是学校数据中心为校属各单位提供网络基础服务、机房环境服务、公共软件服务、共享数据服务、云资源服务和安全防护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三是校园物联网应用覆盖了餐饮、洗浴、门禁、用水、用电、图书借阅、智能门锁、人脸识别等数十项业务。
三、精研细磨,集约构建统一业务大平台
聚焦“转段升级、融合创新、应用为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对“我 i 科大”智慧校园精打细磨,对校内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持续的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按照“统一入口、统一数据、统一消息、统一平台”的建设规范,从“唯一的校内官方综合平台、唯一的学校官方移动 APP、唯一的学校官方社交平台、唯一的学校数据集散地、最全面的校内咨询平台、最丰富的校园数字资源中心”等六个方面进行整体构建,以“‘我 i科大’智慧校园”统一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完成了校内统一业务大平台的建设。
一是完成了“我 i 科大”融合门户和超级APP 与 45 个校级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度集成和统一身份认证。二是完成了具有标准接口的校级消息中心和事务中心建设,与网上办事大厅、招标采购管理和财务服务平台等 11 个校级信息系统进行了消息和事务对接,年推送各类消息超过 1000 万条。三是完成了校级统一数据库建设,提供通用数据库服务,实现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等 15 个系统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四是完成了校级统一内容发布平台建设,实现了全校所有 130 个网站和信息系统的统一对外发布,每年访问量累计超过 3 亿次。五是完成了校级万能表单子系统建设,实现了问卷调查、活动报名、资源预约和会议签到等信息服务的快速响应,每年服务师生超过 100 万次。六是完成了 AI 智能助手“智能小科”、咨询反馈应用“鼎宝呼声”等多个校级智能服务子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师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优质化的服务需求,每年服务师生超过30万次。
四、应需而动,持续提升数据集成高赋能
加大数据治理力度,夯实数据底座。坚持数据驱动,赋能学校创新发展。以坚实的数据底座,强化数据共享利用,驱动数字化转型加速,赋能学校发展。学校现有各类数据分析应用 20 余项,为学校发展决策、发展规划、综合改革等重大事务提供决策支持。
一是完成年度办学绩效评价白皮书、基层单位办学绩效评价分析和《河南科技大学数据分析与发展分析报告》等系列绩效分析报告,为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提供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二是数字化赋能教务管理能力提升,实现了学分制的管理变革,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年限、自由选课、提前毕业和辅修双学士学位,以及按学分收费提供了信息化支撑,促进了人才的个性化、多样性培养。实现全校4万余在校生按学生所选课程学分自动生成个性化学分学费的变革,同时实现学生选课结果与教师课时工作量的数据关联,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学分制改革,学校成为河南省首家按学分收费的高校。
2021年,学校入选首批“河南省学分制管理示范高校”。2023 年在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举办的“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及分析应用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
五、全员参与,积极打造智慧教学新生态
通过“优化升级智能环境、深化融合创新应用、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等举措,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扩大线下和线上虚实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推进场景式、体验式和沉浸式教学,实现了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达成了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
一是构建智慧化的物理教学环境。完成了智慧录播室、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智慧化物理环境的建设;建设智慧教室47间,常态化录播互动教室11间,多功能全景演播室、高清录播教室12间。投入3000余万元改造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管理系统、虚实结合智慧化实验室。二是积极开展智慧教学。搭建了智慧教学系统、教务综合管理系统、智慧集控管理平台、虚拟教学资源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等智慧教学平台。累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1465门次,本校资源121TB,约11800学时。录制完成 154 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计知识点5074 个,包括 2 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 14 门国家一流课程,录制各类比赛活动等微视频1049 个。平均每学期有 81%教师、学生 4.6 万余人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智慧教学。“机械设计”等 9 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产生一批国家级优质课程。三是利用新一代智能技术,为广大师生打造了更为广阔的、超越校园物理边界的虚实融合、内外融通的新型人才培养空间。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了材料学院、农学院、食品学院、化工学院等6个院级设备共享中心,可跨学院预约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采用“岗前培训+常态培训+专题培训”方式,全面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常态化、普及化和周期化。近三年,通过开展“数字教育大讲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习通”等在线课程平台培训活动 42 次,参与教师4000 余人次,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已基本形成了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在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联合开展的科研设施和仪器管理单位开放共享绩效评价考核中获得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省内高校最高奖补。2021年,学校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称号(河南省唯一获奖高校)。
擘画蓝图启新程,砥砺奋进谱新篇。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全体职工将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教育观念,以“物联、数联、智联”为基本路径,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效能,探索重组教育要素与模式,助推学校发展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构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形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在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和高质量发展中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