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镇到兰大

——千帆过尽始自由

    期次:第415期    阅读:641    作者:□ 人文学院 汉语言221班 杨文慧


周梦圆出生于 2000 年初,她回忆小时候的家里一贫如洗,不到十几平方的家里,挤着母亲、她和双胞胎弟弟。推开门,陈设只有一张床、两个低矮的木板凳、锅碗瓢盆,甚至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父亲在外地打工,一年只回一次家。母亲有精神上的疾病,使她很早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旁人听起来或许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大家眼里,她从小镇到考取兰大、多才多艺,完全看不出她曾经物质贫乏到这种地步。令人好奇的是,在这份闪闪发光的独立与自信的背后,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超绝钝感

出生时营养不良,导致左耳朵没有发育完全,蜷缩着,比正常人的耳朵要小得多。可她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反而以此为乐。有同学遇到不开心的事,她甚至指着自己的耳朵逗同学:“别不开心了,我给你捏捏我耳朵。”

周梦圆说自己从小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钝感力。小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家里实在贫穷,她洗头甚至不用洗发露,只用清水。她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周围人的窃窃私语,可她在不理会旁人目光这件事上天赋异禀。

幸运的是周梦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作为优等生,在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下,她并没有因此留下受同学歧视的回忆,甚至交到了理解、支持她的朋友。对于这一点,她时常心怀感恩。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她就把图书馆借的书当电视看。借的五本书当天一晚上就看完了。

看书的时候任何人都惊扰不了她。即使周围有同学拍她喊她,都没反应,仿佛“入定”一般。

周梦圆似乎从来不怕被人讨厌,拥有绝对的“被讨厌的勇气”。

当时的她读书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只要看见别人课桌里有书,自己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不打招呼直接拿出来读。她说:“这样当然是不礼貌的,并不值得效仿。当时,自己就是这样“荒谬”的人。”

这样的行为惹得别人一阵指责,可周梦圆竟然仿佛对这一切无知无觉,对不好听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下一次照看不误。当然,后来她已经完全改掉了这些坏习惯。周梦圆对读书的热忱可见一斑。

二脉脉温情

周梦圆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那个时候,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需要抚养。家里不会把为数不多的钱花在治疗精神疾病上。

有次,周梦圆的母亲半夜病发,害怕自己不受控制地伤害到她,于是把她赶出了家,锁上了门。这其实并不是偶然的事。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离开家的方向,走到附近的俱乐部里待了一夜。回忆到这里,她的眼睛有些湿润:“不过我相信我能说服自己,这一切都还好,都不会影响我往后成为更好的人。”她的好朋友当时听说了这件事,心疼到流眼泪。抱怨周梦圆总是这么一根筋,为什么不去自己家凑合一晚,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让自己这个朋友提供哪怕一点帮助。

在美国威廉·沃克·阿特金森的《吸引力法则》一书中提到:“当你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经验,从效果上来讲,你已经承认它存在于你的现实生活中。”

在周梦圆身上,这个法则作用似乎格外明显。她一遍一遍咬牙告诉自己没关系,加之不懈的努力拼搏,时间终于还是把最想要的带到了她的面前。

印象中母亲很支持她读书。一次她提出想买书,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现金,是母亲二话没说向邻居借了一百块,拉着她到街上把想读的书全都买了。

不可思议的是,母亲从没接受过教育,可她懂得再苦不能穷教育,孩子读书在她眼里是头等大事。

后来,周梦圆慢慢懂得,在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底层逻辑是出于深沉的爱。

她说:“因为爱,母亲愿意把最好的留给我,即使有时形式有些偏激,可也许是母亲没有选择。”

不过小时候的周梦圆倒没有想这么多,她只想到原来读书是一件这么被看重、被支持的事。她越来越觉得读书快乐。这些事对她影响很深,她说会记在心里一辈子。

回顾来时路,也许正是这份温情在她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里面有亲情、友情。这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茁壮到生出能对抗一切苦难的力量。这让她觉得即使未来的未知抱有再大的不确定,也没什么了不起。总之,不管未来身处何种境地,世界上爱她的人会永远爱她、支持她。

三不懈坚持

她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苛,对要完成的事情执着到了几乎病态的程度。

小时候老师罚古诗文有错字的抄一百遍,好巧不巧,全班没有一个全对的。大家商量着“法不责众”,干脆就不抄了。最后,全班只有她一个抄完了,抄得工工整整、一字不落。

小学体育课集体跑步,因为鞋不合脚在跑得过程中掉了,旁边的同学看见后笑声震天响。朋友劝她穿上鞋再跑,她也不停下,就这么光着一只脚跑完了全程。最后,还是她的好朋友帮她把鞋捡了回来。

她只是说:想跑完,不想中断。”跑完了就自己一个人跑到空旷无人的地方背书,没有玩乐,也不多与人交流。

周梦圆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目光像野兽一样,永远紧盯前方,从不回头。

四心灵之灯

从小县城凭借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兰州大学,这位“小镇做题家”可谓“直上青云”。她过于坚持,过于热爱知识,甚至过于盲目乐观。这些在外人眼里看起来不能理解的痛苦与疲乏好像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因为精神世界过于丰盈,足以让她忽略掉物质世界的不足。“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一些经历锻炼了她坚韧的心性,使她越来越清晰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对于一万小时天才法则,她相信并一贯这样坚持,并从中获得正向反馈,以此循环往复,形成螺旋上升的正向循环。

“想要不动声色地生活在人群中间,就要接受一切曲折发生,不要细想为什么,只考虑接下来要怎么做。”这是她对抗悲伤的独门秘法,也是她对于人生的独家玩法。

对于面对挫折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她讲道:“对于棘手的事件,要学会把自己和事情剥离开来看待,拒绝内耗,拒绝苦难叙事,我永远只为好事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