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广播电视台洛阳记者站实习留影 摄影 赵华彤

采访留影 摄影 赵华彤
从校园的理论课堂走向职场的实践赛场,实习经历如同一场沉浸式成长课。每一次挑战都藏着蜕变的契机,每一次突破都让前行的方向愈发清晰。我在宿舍里找到汉语言231班的魏渊同学,来询问一下她初次实习的经历和感受。
校报记者肖婉婷:你这次实习的单位是什么?平常的出行方式是什么?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人文学院魏渊:我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洛阳记者站实习。通常骑电动车出勤,大约需要 20 分钟。天气不好的话会打车去,10分钟左右就能到。
校报记者肖婉婷:实习前,你对这份工作的核心职责与主要内容有何预期?到岗实习后,哪一项工作让你最直观地感受到“与预期存在差异”?
人文学院魏渊:实习前,我以为河南广播电视台洛阳记者站的工作主要是跟着老师跑新闻、写稿件。实际入职后,第一件打破预期的事是整理过往新闻素材库。对于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工作的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的。花了挺长时间,费了很大功夫我才完成了这项任务。这点和我之前想象中的工作很不一样。
校报记者肖婉婷:实习期间是否接触过“自己没学过、没做过”的任务?面对此类任务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最后又是怎么解决的?
人文学院魏渊:遇到过。实习第二天下午,李老师就给我安排工作,让我自己独立剪辑一条关于天津路小学研学的短视频。之前,我从没学习过剪辑方面的知识。第一反应是慌。盯着一堆采访原片、同期声和字幕文件,我完全不知该从何下手,心里特别怕自己做不好而拖累了整个团队。后来,我在哔哩哔哩上搜索关于剪映零基础入门教程方面的视频,发现某博主的《从零开始学剪辑》非常实用。通过观看《从零开始学剪辑》,我快速地掌握了素材导入、拼接、转场添加、节奏把控及简单调色、字幕添加等实用技巧。这些技能让我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短视频剪辑,工作效率翻了一倍还不止,作品的节奏感和整体质感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期间,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询问我的室友兼同事赵华彤。之前,她在媒体中心视频部工作,对剪辑知识比较了解。从开始学习到实际操作,我花费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有关天津路小学研学的视频做好。做完以后,我先自己从头到尾检查了三遍。感觉没有问题后,我把自己精心剪辑的视频交给了闫记者检查。闫记者耐心地看完后,指出视频中存在素材导入后画面音频不同步、字幕错位等问题,并教给我修改方法。当遇到视频、音频不同步的情况,可先在“格式工厂”把视频转成MP4再导入;若已导入,可在时间轴右键素材,选择“取消链接”后,手动拖动音频对齐画面,对齐后再“链接”锁定。当遇到字幕错位的情况,就用剪映的“字幕编辑”功能,逐句核对自动生成的文字,将字幕拖到画面下方1/4处,留出安全区,确保在手机和电脑上播放时都能看清,不遮挡关键内容。最终我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
校报记者肖婉婷:相较于实习初期的自己,你认为目前在沟通协调能力、做事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提升?
人文学院魏渊:进步最明显的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前在学校遇到问题会先等老师说解法,现在拿到任务会先问领导“这个任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遇到卡点,自己会先查资料,列2-3个解决方向,再找李老师确认哪个更可行,而不是一味等着别人帮忙了。
校报记者肖婉婷:这段实习经历有没有改变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想法?比如是否让你坚定了做这类工作的意愿,或是让你意识到自己在某些职业方向上可能存在适配性差异?
人文学院魏渊:有,而且改变还挺明显的。相较于之前模糊地觉得当记者做新闻很酷,现在越发坚定想往这个方向走。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更适合的细分领域,就是编辑或者内容策划方面。
校报记者肖婉婷:你认为在实习过程中,最该“抓住”和最该“避开”的事分别是什么?
人文学院魏渊:最该“抓住”的是“主动问”。遇到不懂的别憋着,趁领导或同事不忙时请教,比自己瞎琢磨效率高很多;最该“避开”的是“怕犯错就不敢尝试”。其实,实习生偶尔出错很正常。比如,我之前标错了一组数据,幸好领导没有批评我,还耐心地教我准确核对的方法。若因害怕犯错就不敢尝试,反而学不到真东西。
校报记者肖婉婷:除了上述交流提及的内容外,你是否认为还有其他你觉得很重要、但尚未涉及的内容?
人文学院魏渊:想补充一点:实习时可以多记“工作笔记”,比如把领导提的修改建议、常用的工具操作步骤记下来。后面遇到类似问题能直接翻,不用反复问别人,也能慢慢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
这份在实践中沉淀的成长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收获。它驱散了实习生们对未来的迷茫,赋予他们迎接职业挑战的底气。未来步入职场,相信他们会带着这份能力与心态,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