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张楷
金秋时节,古都洛阳。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们齐聚一堂,隆重举行河南省历史学会2025年年会,同时就河洛文化与 AI 时代的历史学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同开启这场思想交融的盛会。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端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与源头,另一端则指向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受组委会委托,这里谨对本次会议做一简要总结。
在历史年会的主会场,我们领略了主旨发言的高屋建瓴;下午,我们又在四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门而又深入的热烈探讨。年会以“河洛文化与AI时代的历史学研究”为主题”,从宏观的数字人文理论、中观的河南史研究、微观的河洛地方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四个分会场又从中国古代史、明清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出土文献与考古学、人工智能、历史教学与世界史进行讨论。
本次会议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我们共同构建了一场时空跨度宏大、议题深度交织的学术盛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鲜明的主线:
第一,是扎根于中原大地的文明探源与纵深挖掘。
从二里头夏都的乐舞祭祀到郑州地区的先秦城市化进程,从汉魏洛阳城的书法圣殿地位到北宋皇陵在元明清的命运变迁,再从明清关帝庙的空间布局到近代河洛文化的品牌塑造,一系列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新材料和文献细读为基础,对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明进行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庙堂到民间、从古至今的立体化解读,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第二,是着眼于帝国治理的制度史与社会史精进。
无论是探讨两汉对儒学的崇用与制约、西汉的丞相封侯,还是剖析明初江西的“浮赋”问题、清代孟津黄河滩地治理;无论是研究十六国后赵对洛阳的经略,还是奥斯曼帝国对安纳托利亚的治理,学者们都超越了静态的制度描述,深入揭示了制度在具体时空中的实践逻辑、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以及跨越欧亚的帝国治理智慧。
第三,是致力于思想观念与历史书写的跨时空对话。
我们从郑玄的礼俗观、程颐的“循理之乐”,谈到章太炎的“新史学”;从刘知幾的异端史观,谈到后现代史学的学理缺陷;从塔西佗笔下的罗马政局,谈到近代欧美文献中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些研究不仅梳理了各类学术思想的内在理路,更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中外比较视野下,进行批判性反思,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第四,也是最具前沿性的,是面向未来的史学方法论革新与挑战。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我们勇敢地拥抱了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 Deep-Seek为代表的AI广受热捧,学人、学术、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用同行们的话说,即是“狼真的来了”。从宏观论述AI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赋能与变革”,到具体探索“AI赋能下的中原地方史研究范式转型”,乃至前瞻性地思考《易经》慈善思想在AI伦理中的应用,这些都标志着我们的学科正站在一个范式革命的门槛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纵观全部研讨,我们可以提炼出本次会议凸显的三大趋势:
1.“跨域”成为常态:跨学科(考古、文献、科技、艺术)、跨地域(中国与世界)、跨时段(从旧石器到 AI 时代)的研究已成为推动史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2.“贯通”成就深度:上下贯通的长时段视野、制度与实践相互贯通的精细分析、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和洞察力。
3.“守正创新”指引方向:我们坚守实证史学的根本,强调对新史料的发掘与严谨考辨;同时,我们大胆创新,积极引入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展现出历史学回应时代关切的能力与自信。
一场学术会议的成功不在于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在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激发更深、更远的思考。本次年会上,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真诚的建议,都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