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思维以确认事物的普遍有机联系为前提,遵循以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思维原则。将系统思维融入党的作风建设,是提升工作效能、巩固执政根基的关键路径,要求我们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视角,将作风问题置于整体发展格局中审视,构建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
一、树立整体观念:破除见木不见林的局限
作风建设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整体观念要求我们跳出局部看全局,把握要素间的联系与影响,是提升作风建设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的关键。
一是锚定核心目标,明确作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治理效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系统推进作风建设应始终围绕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效能、担当精神、廉洁自律水平,最终服务于中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核心目标,要以效果检验整体性。在提升治理效能上,要以破除形式主义梗阻如整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现象,强化制度执行力形成优良作风,提升群众诉求响应率。在密切党群关系上,着重运用情感联结工程、沟通机制创新和群众评议机关制度。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方式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经济质量检测指标提升等可量化进展。
二是关联全局工作,将作风要求融入各项政策制定、任务部署、考核评价之中。不能就作风抓作风,应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作风建设要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在组织建设上将“三会一课”等制度与党员参与度挂钩,建立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作风监测制度。在纪律建设上将“四风”问题预警与政治生态评价系统联动,实行“一案双查”追溯机制。作风建设还要嵌入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全过程,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放管服”改革的加速器,从而起到风险防控、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此外,建立“作风影响评估”制度,使任务与作风要求同步执行,实现考核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是理解动态复杂性,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变异性的特点。若仅以静态思维应对,难免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动态治理、精准防控。在破解其顽固性上,加强制度建设,将作风教育纳入党内政治生活。在应对反复性上,构建常态化监测和响应机制,在“四风”问题容易出现的时间节点增加约束机制。面对随时代发展所出现的“四风”隐形变异现象时,及时掌握新问题,构建数字监察系统,形成“不可篡改+全程追溯”的证据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作风治理,保障作风建设整体向前推进。
二、构建协同机制:防范各行其政的弊端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执政能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作风建设中存在“各行其政”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政策冲突。要构建作风建设协同机制,全方位、全领域推进作风建设。
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构,打破信息孤岛。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跨部门协同机构。这一机构应由党委领导,整合纪检、组织、宣传等相关部门力量,形成统一的作风建设指挥体系。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部门可以共享作风建设的信息和资源,打破信息孤岛现象。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互通,能够提高加强作风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跨部门协同机构还应负责制定统一的作风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避免各部门自行其是、标准不一的情况发生。这种制度设计能够确保作风建设在不同部门间保持一致性,形成推进作风建设的工作合力。
二要健全制度衔接机制,确保政策连贯性。防范各行其政的关键在于健全制度衔接机制。一方面,要建立政策制定的前置审核制度,确保新出台的作风建设政策与现有制度体系相协调。另一方面,要构建政策执行的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建立健全“作风建设政策库”,对各项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和动态更新,避免作风建设的相关政策互为干扰。这种制度衔接不仅能够保证作风建设政策的连贯性,还能提高落实作风建设制度的执行效率。
三要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问责机制。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防范各行其政的重要保障。应当建立统一的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将各部门的作风建设纳入整体考核体系。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完善问责机制,对因各行其政导致工作失误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建立健全作风建设负面清单制度,记录各部门在协同配合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倡导层次转化:实现标本兼治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作风问题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是一个需要系统推进、环环相扣的过程,通过倡导层次转化,方能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方能以优良作风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在这一过程中,需从制度约束、思想认知、监督执行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构建起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作风建设的核心支撑。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法规制度是党的优良作风建设的可靠保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坚持从问题入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制定细化行为规范制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评体系,督促领导机关及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严作风、抓作风,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完善纠治“四风”长效机制。明规立矩,以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及时跟进学习最新论述和理论,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作为必修课,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筑牢思想防线。
三是严格监督问责,保障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监督问责是责任落地的“保险栓”,要构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五位一体”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形成监督合力,确保作风建设落到实处。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等方式压实压紧责任。要坚持严的基调,纠正不正之风,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零容忍,严肃查处。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结果的警示震慑作用,将问题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做到以案促改,推动作风建设纵深发展,实现标本兼治的跃升。
四、保持开放心态:以自我革新实现优化
以自我革新实现系统优化是推动作风建设迈向新高度的关键路径。当前,部分单位和个人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作风问题。这正是缺乏开放心态的表现。唯有摒弃陈旧观念,保持开放心态,主动革新自我,才能塑造优良作风,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主动自我革新,纠治“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纠治“四风”需要我们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决心。敢于对自身存在的不良作风亮剑,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思想深处进行自我反思和整改。通过不断自我革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我革新的实施要求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作风建设的全过程监督,鼓励干部职工主动查找问题、整改问题,为自我革新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作风改良。保持开放心态,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接纳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主动学习先进地区、优秀单位的经验做法,打破地域和行业壁垒,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将服务做到百姓心间。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促进思想交流与碰撞。只有保持开放,才能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适应新形势对作风建设的要求。
三是坚持二者辩证统一,持续推动作风建设。保持开放心态,以自我革新实现系统优化,能够让我们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提升工作效能,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书写作风建设的新篇章。
以系统思维推进作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要求我们从全局着眼,在协同上着力,在闭环上见效,在长效上突破。唯有如此,才能克服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和顽固性,构建起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让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运用系统思维使其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