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唐志斋

    期次:第422期    阅读:12    作者:人文学院 历史211班 闫晟  

摄影 闫晟

摄影 李奥聪

在新安县的一次研学中,大巴在不同地点间的奔波使我伴着秋日暖阳在车上睡去。忽而,我从梦中惊醒,朦胧中抬头向窗外一看,千唐志斋那古香古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瞬间驱散了我的睡意。

千唐志斋是由张钫先生所创建。斋中收藏了大量唐代时期的墓志铭,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它曾是张钫先生的私人园林,景色也十分典雅。我曾引用过其中的一篇墓志铭,早就对其神往已久。缓缓迈过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被藤蔓缠绕的古旧建筑。岁月留下的痕迹使其多了几分厚重。这里是张钫先生的书房。门上的石碑刻着的“听香读画之室”向来人展示着主人的品味。正门两侧刻有康有为先生所留的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它隐藏在了藤条身下,仿佛想要将自己隐藏在岁月之下。

沿着青砖继续前进,我迫不及待地冲向自己最在意的部分,也是千唐志斋作为墓志铭博物馆的主体,收藏有上千篇墓志铭以及历代书画大家的石刻的“蛰庐”。跨过磨损的门槛,镶嵌满了整个房间的墙面的青石墓刻所散发出的厚重感震撼到了我,使我不由得放缓了呼吸。墓志铭特有的阵阵清冷驱散了秋日行程中的燥热。“蛰庐”内部有十多个房间。斋中所藏的墓志铭和石刻大多都镶嵌在了墙体之中,营造出了一种庄重的气氛。漫步过一个个房间,我终于找到了那篇我所引用的墓志铭。我轻轻地靠近墙边,情不自禁地将手缓缓靠近墙体中的、方方正正的青石板,指腹细细地抚过上面刻着的一个个字,再次阅读着它的主人的一生。

千唐志斋所藏的唐人墓志范围极广。墓志主人的身份从相国太尉到寻常百姓无所不包。其时间跨度也极大,他们生活的年代从唐初到后唐时间跨越了三百余年。这一篇篇墓志就如同一枚枚琥珀包含着千年前的人们的人生。当它们被从时光的黄土下发掘出来陈列在一起时,沉积成了一部无声的巨著,供后人了解千百年前的人生百态。如狄仁杰所书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寻迁大理寺丞,宰剧有声,恤刑无讼,人赖厥训,朝廷嘉焉……迁安西副都护。君威雄素厉,信义久孚,走月氏,降日逐,柳中罢柝,葱右无尘,虽郑吉、班超不之加也。”作为文臣,袁公瑜断案分明,明察秋毫;作为武将,他也能镇守边关,功勋卓著。阅读更多的墓志,无论是文臣的铁骨诤言、武将的刀光剑影、高官富贾的笙歌弦舞、市井小民的平淡生活都浮现眼前。若你蓦然一惊,那便是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