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之旅:从读史到行路

    期次:第422期    阅读:13    作者:□人文学院 历史211  李奥聪

图书馆外的玉兰露出新芽,属于河科大的春天悄然到来。这也将是我大学四年在科大的最后一个春天。在洛阳这座古城学习历史如同翻开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史册。历史上的一幕幕都曾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发生。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从读史求知中所获得的不单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段儿求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自我成长的摇篮。在此特殊节点,我不禁想给自己的大学生涯一个总结,给自己的青春一个回答。

一、读史明智:在历史长河中找寻智慧

历史学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记忆与重复。在专业课程中,我逐渐掌握了史料考证的方法,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历史事件。记得在大二时,为了完成一篇关于宋代商业革命的论文,我花费两周时间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和研究成果。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

课余时间,我养成了每天阅读专业书籍的习惯。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从《沉思录》到《全球通史》,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培养了我的历史思维。记得研读过一本明史著作,其中的“大历史观”令我震撼。我开始尝试跳出单一事件的桎梏,从长时段、多维度的视角审视问题。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过去,更在于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推免研究生的过程更是一场历练。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参加面试,为第二天的终局之战做最后一次演练。在梳理专业知识时,我意识到学术积累如同建造金字塔:底层是通史框架,中层是专题研究,顶端是创新视角。那些深夜伏案的日子教会我真正的学术能力是能在庞杂史料中提炼主线,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独立思考。

二、见贤思齐:在挑战中突破自我

大学期间,我也参与了不少竞赛。记得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时,我与团队成员相约在文科楼一间空教室,一字一句来完善那简陋的调研报告。时常指导老师白天给出优化意见,我们晚上修改至夜半时分。在正式答辩前的数个晚上,队员们陪着我一次次模拟答辩,不断调整自己的语句和动作。过程虽艰辛,但这份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我明白了团结互助的力量。大三暑期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也是第一次面对面地和全国人大代表交流。他们为我们普及作为代表如何行使自己的提案权、质询权等权利,也倾诉了他们在工作中所面对的种种不易。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全面,语言表达流畅且细腻。与其交流学习,本质上是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度体验,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智慧的独特窗口。在竞赛中,我学会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竞赛的意义不在于获奖,而在于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每一次答辩时的追问都迫使我的逻辑更缜密;每一次跨学科碰撞都让我打破认知边界。

三、走出校园:在旅行与沉淀中丰盈灵魂

我认为大学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也坚信大学生活不应该局限在教室和图书馆。课余时间,校园里总能看见我和小伙伴们踢球、跑步的身影。前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曾说:“每一步都有意义,累积起来就是伟大成就。”可以说跑步不仅锻炼我的身体,也增强了我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旅行同样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大地河南,龙门石窟巍峨屹立于伊水河畔,见证了洛阳城千年来的兴衰。行至金陵古都南京,漫步于秦淮河的青石板路上,细品青砖黛瓦间流淌的千年古韵;驻足南京博物院的玻璃展柜前,透过青铜器上斑驳的绿锈,仿佛能触摸到文明演进的脉络。海河之畔的天津卫,五大道的洋楼在梧桐叶影中摇曳着异国情调,煎饼果子在铁板上滋滋作响的脆响里,相声茶馆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让人恍若穿越回市井文化鼎盛的旧时光。这一路,我收获的不单是美景和美食,更是心灵的富足。

在毕业的路口回望,四年大学生活恰似一部个人史:有考据的严谨,有叙事的跌宕,更有超越时空的共鸣。历史专业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套生存哲学——在变迁中寻找规律,在困境中保持希望,在宏大叙事中关怀具体的人。

推免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四年求学路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积累,正是构筑认知大厦的基石。当晨光漫过图书馆的窗棂,当暮色浸染实验室的仪器,我们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