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中描写的案件侦破、审理颇多。其中,由开封府审理的林冲误入白虎堂案和杨志误伤牛二命案,不但影响深远,还蕴含着值得思考的道理。
先说两件案情。林冲误入白虎堂案基本情况。林冲娘子烧香被高衙内调戏,逐渐展开了林冲悲剧故事,而悲剧故事的重要环节则是高太尉高俅策划的林冲误入白虎堂事件,其方式是设局谋害妻子被调戏的受害人。高俅决意陷害林冲之后,陆虞候和富安积极实施。他们策划两个承局喊林冲带刀去见高太尉。因为林冲不认识这二人,路上还对两个陌生人说不认识、在太尉府内的行动也有些迟疑等。不幸的是,林冲对此终没有清醒认识,还是被诱骗到“商议军机大事处”的“白虎节堂”,并错失了逃离现场的机会。在白虎节堂,面对高俅的呵斥,林冲主观上有好汉不吃眼前亏心理,力争避免动起手来加剧对自己不利的情势,被高俅下令拿下。高俅在林冲辩解后,为避人耳目,解去开封府,吩咐姓滕的开封府府尹好生推问勘理,明白处决。杨志误伤牛二命案基本情况。杨志被赦免不再追究原来的责任后,准备不少东西到东京汴梁,试图通过行贿恢复原来的职役岗位。结果是钱花光了,职役岗位也没有恢复,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杨志送钱没有办成事、盘缠也用完了,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解决自己的窘况,就准备卖刀凑些盘缠,再找个地方安身。杨志卖刀时,偏偏遇上了不买刀还纠缠不休的京师著名破落户泼皮牛二。牛二经过一番表演,明确非要无偿占有杨志的宝刀不可。杨志因已经走投无路才来卖刀,岂愿把宝刀给了牛二。在牛二的无理纠缠下,杨志没有办法脱身,开始发怒,就把牛二给推了一跤。牛二不放弃无赖行为,与杨志继续摩擦。杨志向街坊邻居呼喊,希望引来调停人。结果不但没有引来调停人,牛二以此升级矛盾。一来二去,杨志手起刀落,牛二被搠倒在地上。牛二硬挺,杨志已经不再给牛二活命的机会,朝其胸部连搠两刀、致其毙命。杨志没有逃跑,向官府出首。
再看两件案子的处理。首先是林冲误入白虎堂案处理情况。滕府尹在林冲被押到府后审案,听了双方的控与辩。第一次开庭后,并没有当即做出裁判,只是令手下把林冲推入牢里监下。当案孔目孙定为人梗直、十分好善,细心周全林冲。孙定游说滕府尹说:高俅把开封府不当开封府;高俅杀他的手下,开封府不能背黑锅。从滕府尹的利害角度说服了滕府尹。滕府尹询问孙定如何妥善处理林冲案件时,孙定提出把案件定为过失犯罪解决问题的思路,滕府尹权衡后接受。滕府尹面见高太尉,再三禀说林冲的口词,高太尉准许按照滕府尹的意见处理林冲。滕府尹回来升厅,将林冲断了二十脊杖,刺配沧州牢城。其次是杨志误伤牛二命案处理情况。杨志到开封府出首以后,府尹对杨志案进行初次审理。在开封府大堂上,杨志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供述杀人原因和结果。随后,众人一边倒将案件发生的过错说成是牛二,证实杨志的说法是案件的真实情况。经过指认现场、检验证据,再统一作成文案,当厅发落将杨志于死囚牢里监收。按照一般的案件处理程序,杨志案件一审基本结束,案件的后续程序是在规定时间内向上行文,进行复核等。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改变了案件的走向和对杨志的刑罚处罚。天汉州桥下众人凑些银两,上下替他使用,产生了金钱与司法的联姻。推司把款状改轻,再走一次表面的审理程序。推司等人让杨志改招为一时斗殴杀伤,误伤人命,判决将杨志放出死囚牢、断了二十脊杖,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在林冲误入白虎堂案件审理中,介绍当案孔目孙定时,说“人都唤作孙佛儿”;在杨志误伤牛二命案件审理中,只说推司,没有多余的介绍。孔目孙定何以能够被称为孙佛儿呢?先看《水浒传》怎么说:“当案孔目,姓孙名定,为人梗直,十分好善,只要周全人,因此人都唤做孙佛儿。”关于杨志误伤牛二命案件的推司,《水浒传》则说:“推司也觑他是个首身的好汉,又与东京街上除了一害,牛二家又没苦主,把款状都改得轻了。”从法律、法理的角度来看,孙定一个小小的孔目被时人称为孙佛儿是因为孔目孙定力所能及帮助追求案件公正审理、裁判。孙定很会结合案件情况,确定符合证据状况的具体案件事实、适用符合具体案件的法律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周全他人。没有提到姓名的推司,则是利用司法舞弊的手段,实现推司所认为的案件实质公正、公平。反过来,此后,推司也极大可能成为黑暗司法制度中的邪恶协助者。正因为孔目孙定遵循本身没有问题的法律规则,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周全他人、实现了个案公正,所以被作者肯定;而不具姓名的推司,通过司法舞弊共谋杨志从轻发落,则没有被作者给予正面的评价。《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反映古代司法实际运转的黑暗状况,所体现作者甚至民众对于各种古代或合法或违法司法行为的褒贬态度,也提醒现在执掌案件裁判权的人、代表国家实施法律的人等,慎重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能打着实现个案公平、公正的旗号,干着执法、司法舞弊的行为,甚至为一己私利枉法裁判。在遵循法律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去实现个案的公正、公平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