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且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真正有效和富有同理心的沟通变得日益重要。《非暴力沟通》指引我们如何聆听他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引起冲突。这本书揭示了如何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等四个步骤进行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1934 年出生于美国,是非暴力沟通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在 1961 年师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并获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1984年,卢森堡创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该机构现在拥有超过 200 名认证的培训师,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非暴力沟通的培训。
2006年,卢森堡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以表彰他在推动全球和平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广受好评,被香港大学推荐为 50 本必读书籍之一。该书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学会用建设性和充满同情心的方式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沟通技巧的书籍,更是一部有关人性、情感和成长的心灵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且帮助我找到了更好的沟通方式。当我们褪去隐藏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卢森堡在书中提出了三个这样的例子:你是否遭受过或见过这样的对待?工作上,仅仅跟某个同事意见不合,就被对方贬低得一无是处;感情里,伴侣明明渴望你多给点关心,一开口却是抱怨你冷漠自私;家庭中,父母也常把指责当作口头禅,一言不合便大吼大叫。
这不免让我们思考:人,为什么会互相伤害?又为什么会心存爱意?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那么造成这些暴力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四个因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就会开始做评判,往往用一些分类的词语,使人陷入是非之中,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
进行比较:生活中每个人都讨厌他人拿自己跟别人比,但是每个人都喜欢用比较的方式来提醒对方做出某些行动,或者改变对方。这种比较的沟通方式,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只会把双方的关系拉到一个更远的距离,最终变成了亲密的陌生人。所以,当我们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能否做到不用比较的方式说话。这决定了双方的对话是否会进入暴力沟通的境地。
回避责任:使用“不得不”或“你让我”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在回避情感的内在根源和责任。我们应该用更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这种回避责任的语言,如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把责任推给他人。
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暗藏着威胁,通常是强者惯用的沟通方式。这里的强者可以是领导、父母或者伴侣等。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作为父母要求孩子服从自己想法,作为上级强制要求下属做出某些行为,作为配偶强制要求对方跟自己一样。有时候通过惩罚能够让对方做出一些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来自外在的强制手段压制的结果。沟通时强人所难,一定不会达到目的,相反不争而自来,则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作者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观察是指只陈述事实,不表达情绪,不做判断。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为了清晰地传达感受,建立一套丰富的表达词汇是必要的。描述感受时,不仅仅是“我很好”,还可以是“我很高兴、轻松、欣慰等”。当需求未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到绝望、忧伤、生气等;而当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体验到精力充沛、陶醉、兴奋等感受。通过丰富我们的情感词汇,我们能更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不是仅用简单的词语概括。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需求,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第三个要素是需要。说出内心深处的哪些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个要素是请求。请求是指明确具体地表达正面的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学会倾听,培育深度倾听的能力,倾听也是门艺术;禁用疏离生命的语言,比如道德评判、跟他人做比较、推卸责任、给他人贴标签等;培养同理 心,以尊重的态度来倾听和感受他人的需要,但注意不要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或者自责。同理心让我们能够触碰彼此共通的人性,有着很强的疗愈作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可以理解为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爱自己是《非暴力沟通》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这意味着不去做没有乐趣的事,而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和尊重。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就可以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在《非暴力沟通》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三个案例来看一下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促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更有效的问题解决。
场景一:家庭生活中的“和平使者”。在家里,沟通也经常容易摩擦出火药味。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又忘了收拾房间时,你很想说:“你怎么这么懒?”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你可以说:“看到你没收拾房间,我有点生气,因为我希望家里能保持整洁。你能帮忙收拾一下吗?”是不是听起来温和多了?孩子可能会想:“嗯,看来我得帮忙了。”
场景二:职场沟通中的“隐形润滑剂”。在工作中,非暴力沟通同样是你的好帮手。想象一下,你的同事没按时完成任务,你非常生气,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老拖后腿!”这时候,非暴力沟通及时出现,帮你把这句话变成:“你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让我感到有点焦虑,因为我希望项目能按时交付。我们可以商量一下怎么解决吗?”这样一来,不仅让对方知道你有多焦虑,还给他一个机会去补救。
场景三:冲突中的“灭火器”。你跟朋友吵架时,通常可能会脱口而出:“你从来不理解我!”这样只会让对方更加火冒三丈。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当你没回我信息时,我感到很失落,因为我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沟通。”瞬间,气氛很可能就从火山爆发变成了温馨交流,反而加深了彼此的联结。
在阅读这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后,我首次系统地领略了非暴力沟通的深刻内涵。书中阐述的四个核心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良性沟通的大门。这四个要素不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本质,也让我意识到,在交流中,理解并掌控情绪的重要性。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我的沟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