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期次:第416期    阅读:1149    作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晓丽 符姝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凸显了社会治理在国家整体治理框架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了其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为我们深化社会治理改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党中央不能实行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出现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局面,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历史和现实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党有一个成熟而强大的中央领导集体和稳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社会治理就井然有序;否则,就会遭遇重大挫折,社会治理就会出现混乱。因此,党员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到思想上认同、情感上信赖、政治上维护、组织上服从、行动上跟随。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空头的政治口号,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把这一重大的政治原则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社会治理这一关键领域,必须坚决抵制并纠正各自为政、支离破碎的不良倾向,确保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能够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为此,一方面,要强化党内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结构中的领导核心职能,确保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紧密一致,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明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激发公众的积极参与,并依托法治框架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穿透层级、直达基层,真正在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过程的协同性以及成果的共享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利益呈现多元化,社会治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单一治理主体已难以全面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挑战,必须着手构建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同时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应对当前及未来的社会治理需求。

共建,意味着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划,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则应利用其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公民个人也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共治,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合作和相互支持。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责,更是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各治理主体需打破既有界限,加强信息交流与策略协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政府应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机制,为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提供参与治理的渠道和平台;社会组织和企业则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公民个人也应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参与决策过程,监督政府行为,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和优化。

共享,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社会治理的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治理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这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效率和效果,更要关注公平和正义,确保治理成果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同时,还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近日,习近平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和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下,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我们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海量的社会数据,从而揭示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云计算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优化了数据存储与处理的流程,赋予了政府更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资源,显著提高了政府服务的即时性与效率。最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社会治理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与创新路径。借助智能算法与预测模型,我们能够预先洞察社会动态,实现风险的早期预警与策略的前置规划,有效规避与化解潜在的社会危机。同时,人工智能在政务管理中的应用,如智能化客服系统、自动化执法流程等,不仅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智能化水平,还大幅减轻了人力负担,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

然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技术的升级和迭代,以满足社会治理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科技应用的管理机制和规范体系,确保科技手段在社会治理中的合法、合规和有效运用。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拥有一支具备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借助现代科技力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次进步都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更高层次的跃升。然而,面对未来,我们深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新的问题和矛盾将不断涌现,对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智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治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共同绘就一幅和谐社会的新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