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三农”使命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次:第401期    作者:刘飞 张君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创性和高度引领性、实践性特点。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成为河南“三农”工作重点,标志着河南“三农”工作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为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河南省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汇聚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校上下紧紧围绕“双一流”大学创建这一中心任务,已初步形成工科优势突出、农科特色鲜明、医科提升迅速、社科地位凸显的良好局面,必将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

农学院/牡丹学院发源于1975年建校的豫西农专,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的历史使命。2002 年三校合并之后,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学院历届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的不懈奋斗,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引育、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崭新局面。

一是坚持对标对表,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命题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农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基础。2020 年度,院党委获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工委优秀基层党组织”。2021 年度,学院党建和领导班子均考核优秀。2021-2023 年,院党委连续 3 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委。2020-2023 年,学院连续 4 年获得校年终行政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同时,院党委坚持将党建工作与学院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社会服务需求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擦亮“农学”底色,以提升党组织的聚焦力为重点,增设了乡村产业振兴党支部、科技支农党支部、研究生耕读研学党支部、本科生创客协会社团党支部共 4 个党支部,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能力、高校人才智力发展优势、社会需求愿望有机结合,党组织的引领力、影响力和服务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立自强的农业科技则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根本。近年来,农学院/牡丹学院始终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牵引,以新农科建设需求为导向,全面统筹优势资源,坚持开展有组织科研,持续凝练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原动力。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应用是科研的归宿。侯小改教授长期从事牡丹及中药材高效培育与产业化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相关研究为牡丹及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及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侯文邦、李友军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河南甘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与推广》项目获 2019-2021 年度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2020 年-2023 年,农学院/牡丹学院科研立项共 159 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126 项,地厅级项目33 项),其中获得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4 项,省联合基金 2 项。入院经费从2020 年的 817 万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1298 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267 篇,其中发表 SCI 论文 113 篇,农业 ESI论文 39 篇,EI 收录 9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 6 篇。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学 院 育 种 专 家 团 队 选 育 的“ 科 大1026”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科大 698”玉米品种、“科大 111”小麦品种和“科大绿 2 号”绿豆品种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三是注重特色发展,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航道。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更为高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响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面向产业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集中迫切需求,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农学院/牡丹学院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先导,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科研、人才智力优势,做到了体系化服务国家需求。2023年,学院获批了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博士点核验顺利通过并入选软科 2023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作物学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20-2022年,学院获批了河南省特色骨干建设学科(群)“旱地绿色智慧农业学科群”、获批了“河南省牡丹高效培育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农科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考核中,我院的作物学、生态学两个建设学科均获得优秀等级。在河南省公布的新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生态学(河南省 2 个重点生态学学科之一)、农业资源与环境(河南省唯一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建设学科)2个学科新入选河南省重点学科。近年来,学院坚持“以智赋能”,获批的智慧农业专业已开始招生,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专门人才;坚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小康薯光”项目团队累计推广100万亩脱毒薯苗,直接或间接受益薯农 25 万余人次,帮助薯农每亩增收 1750 元,累计效益达 17.5 亿元。同时,学院注重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创建了河南省旱地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甘薯产业研究院、旱地杂粮种植推广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道地药材繁育与创新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市重点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全力解决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成系统的智力支持。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强后盾。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农学院/牡丹学院时刻牢记三农使命,站在为“建设农业强省”服务的高度,注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涉农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一方面,坚持党管人才的组织原则和人才强院的工作方针,2020 年以来共新引进博士教师24人,获批A类博士11人;培养和引进校级特聘教授 2 人,引进高层次外籍人才 1 名;22 位教师晋升教授,15位教师晋升副教授。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及乡村治理需要,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累计培养了3600余名高素质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2022年代表学校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成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培训高校承办单位,完成153 人培育任务,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一致认可。同时,农学院/牡丹学院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加快培养“三农”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全面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河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口度、贡献度。2020 年以来,我院接连涌现了“出彩河南人”第五届“最美大学生”赵志明,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之星”赵鹏宇,河南省优秀共青团员王非凡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院学生团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一项、铜奖三项。2023 年,学院小康“薯”光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四个 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另外,创客协会社团获得河南省高校十佳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农学院/牡丹学院将紧紧围绕“双一流”大学创建这一中心任务,对标自身长远发展,强化有解思维,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明确具体举措、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引领带动广大教职工抓好任务落实,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点任务由“施工图”变成“实景图”,为加快推进我校“双一流”大学创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