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碑刻的起源与发展

    期次:第388期    作者:□人文学院王云红教授


“碑”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原指下葬时用来牵引棺椁的木桩,早期多为木质,后来才出现石质的。它们被做成辘轳,绳子缠绕在上面,用来把棺椁放到墓坑里面,由于上面被绳索缠绕,“碑”与“被”相通。后来人们把死者的姓名、生平事迹或功绩刻写在碑之上,才出现了后世所谓的碑刻。广义的碑刻是指所有能够承载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一切石质载体材料,也称“石刻”,包括文字石刻、艺术石刻与建筑石刻等多个组成部分。传统的碑刻主要是指文字石刻,包括各类碑、摩崖、墓志、经版、买地券、镇墓券、镇墓石等。

将文字或图案铭刻于金石材质之上以传世,这种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大文明之中。相较而言,中国有着独立而又发达的金石纪事的文化传统。古人相信“金石永年”,《墨子·兼爱下》里就有:“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人们把文字或图案刻在石头上,期待其传之后世,这种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就是碑刻。狭义的碑刻主要指碑碣,是竖立在地面上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主要起到纪念和标志的作用。一般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竖长方形的是碑。广义的碑刻可以包括碑碣、墓志、画像石、经幢、摩崖题记、建筑石刻等形式。一件碑刻就是一个故事。

碑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殷周时期便有人在器物上铭刻文字。20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侯家庄1003号殷人墓道曾出土一件残损的石簋,在其耳部发现刻有 12 个细小的文字,距今已有 3200 年以上。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石刻之一。1976年殷墟妇好墓的发掘中,也出土一件小型石磬,上面刻有“妊冉人石”四个字,大意说是名为妊冉的人或妊冉族进献了该石磬。现存商周至秦代之前的文字石刻,还有秦国的“石鼓文”“诅楚文”,还有中山国的“守丘刻石”等,寥寥可数。初唐时期,人们曾发现被认为是战国时秦国的10枚石鼓,其上各刻有四言诗一首。其文字书体与西周铜器上的铭文相似,造型独特、粗犷雄浑。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韦应物、韩愈曾分别作《石鼓歌》加以颂扬,使其名声大噪。北宋时期石鼓被收入宫室,宋亡石鼓历经流转,竟奇迹般地留存下来,目前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厅之内。自从唐代开始,学者们一般认为石鼓是西周宣王出游的纪念物,乃是宣王猎碣,其文为籀书。以后历代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考证,学界一致认为,石鼓文应是秦国的石刻。秦国处于东西交通的要地,秦人相比其他诸侯国更早利用石刻,当是受到了西北草原文化乃至中亚、西亚等古国文化的影响。石鼓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专门的纪念性石刻的产生,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碑刻发展的新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巡行各地时,曾多次刻石称颂自己的功绩。据《史记》所载共有七处,分别是“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碣石”“会稽”刻石。这些刻石均由秦相李斯书丹,为统一六国后所倡导的小篆,有书同文的意义。西汉石刻发现较少,东汉则是石刻的繁荣时期,石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发展,已经形式画像石、碑、阙、摩崖、造像题记。许慎《说文解字》指出:“碑,竖石也。”这就表明在东汉的时候,碑的材质已经是石头,形制为竖式了。魏晋时期,针对厚葬习俗和私家立碑的盛行,曹操实行了“禁碑”政策,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由于严禁在墓前立碑,人们被迫将碑的形制缩小放入墓中,从而催生了墓志铭的盛行。隋唐以后,刻石之风再次盛行,直至当代,凡歌功颂德,欲永久纪念之事,仍有刻石之举,石刻文献遍布全国。除墓碑石刻外,历朝历代还刻立了大量纪事、颂功、奖约、规约、告示、题记、诗文等为内容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