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壁滩不擅吟诗、不谙歌唱,但戈壁滩是雄浑诗文的家园,是嘹亮歌声的原乡。回望文学史,戈壁滩常常是诗文高手本盛末荣的滥觞、蜚英腾茂的渊薮。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诗词、散文合集《戈壁滩的风》,是作者张文献先生的心灵史、进化史。
汝河之滨滋养、造化的十八岁青年,为了家国情怀,当然也为了个人前程,弃笔从戎,怀揣激情,入伍来到罗布泊。回忆历历往事,张文献说:
“1982年11月入伍来到罗布泊大戈壁滩上,同乡战友有流泪的、有后悔的,我却没有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我把它当成了改变命运的一种选择。戈壁滩的风吹散了他青涩的懵懂与迷茫,戈壁滩的风造就了他考入军校、入党提干的成功与欢欣,戈壁滩的风见证了他忠孝不能兼顾的苦痛与惆怅。由他的成长成熟,由他的不忘初心,由他的砥砺前行,由他的蔓蔓日茂,我洞悉了人民军队大熔炉培养人、锻炼人的力量,亦感受到文艺于其间潜移默化的价值。
鲁迅先生认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由张文献先生做人、从文的履历看,他的自我革命、自我成长则以文艺为楔入和支撑,其第一首词作《念奴娇·别故乡》完成于戈壁滩的地窝子营房里。以后,读书、写作成为陪伴其至今的最大爱好,似乎已与其生命、情怀融为一体。古典诗词、中外散文为他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引导他崇尚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奉献之美、思辨之美。
“万事功到自然成。”由鉴赏、学习到业余执笔不辍,其坚持多年的诗词、散文创作饱含充盈的真善美底蕴,以讴歌壮美山河、追念真挚情感、回味悠然岁月、感怀时代变迁为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为沃土,以现实为滋养,吹时代号角,记时代风貌,表赤子之心,求自家风貌。审美上追求时代精神、东方韵味、中国气派,风格质朴,语言晓畅,手法多样。他的一些作品,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那段阐述:“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张文献先生在文艺作品中找到了人生、事业的启迪,又用自己的诗词、散文等文艺作品记录心灵体验、人生感悟,与时代、读者分享自己的启迪。
作者少年从军,中年复转至高校工作,读其诗文,可见显著的“文”“武”双修范儿。其作品张扬“民间立场”的在地化,不立姿态,不掉书袋,不玩术语,不过度修饰,不拿腔不捏调,不自怨不自艾,而是立意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置身测度、把玩、分享现实生活的审美立场。同时,又具有“知识分子写作”的艺术态度和艺术质地,意境奇崛深阔,语言缜密厚实,沉淀对山河、军营、亲人、行旅等的诗化观察、记录和阐释,定格日常、当下、细节深处的正能量,提炼出了多元、喧嚣生活里单纯、静幽、平实的审美张力。字里行间有温柔似水的旋律,有被生活打磨而闪光的坚定信念,有对生命和真理的执着探索。
《戈壁滩的风》是作者的成长故事、奋斗故事、亲情爱情友情故事,因为与时代同心同向,因为悲天悯人的文化自觉,因为较高的艺术质地,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在用赤子情怀、歌者情愫讲述中国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商品大潮惊涛拍岸,常有人疑问“文学到底有什么实际作用”,我建议读读《戈壁滩的风》,由作者心路历程与文学求索的双重互动,或许能发现文化、文学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