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用法治方式推进黄河文化建设,既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有效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更好彰显其时代价值,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黄河法治文化发展。
一、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的时代意义
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通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在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把握时代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继承黄河文化之精髓,从而为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提供不竭动力。
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是繁荣文化的内在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关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征、新趋势,加强能够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黄河文化、讴歌中华文化的文艺精品创作。在传播黄河法治文化过程中,优化黄河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内容、生产技术和呈现形式创新,促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方式更新,释放黄河文化产业活力。
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若干具有标志性的、能够让人民群众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的凝聚民心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可以进一步整合调解、律师、仲裁、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经费向农村倾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的实践路径
做好顶层设计,确立黄河法治文化带的发展方向。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积淀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掌握黄河文化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让文化保护成为黄河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黄河文化的法治保障做好铺垫。依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建议中央层面制定出台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规划,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等功能,对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确立总体目标、实施原则与具体步骤。沿黄各省(自治区)根据规划要求,及时公布本地黄河文化保护目录,打造本省(自治区)黄河法治文化带,形成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法治文化特色区。
合力统筹推进,促进黄河法治文化带的延伸。黄河流域各类环境要素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各类环境要素具有的经济、生态与其他非经济价值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因此在推动建设黄河法治文化带过程中,需要统筹沿黄各省(自治区)、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全面考量经济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法治手段加强沿黄各省(自治区)、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合作,统筹保护体制、机制、手段等,把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落到实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应当立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以自然禀赋为基础,明确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全流域文化资源进行通盘考虑,明确黄河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阶段与措施,挖掘、打造体现黄河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
深挖法治内涵,营造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良好环境。沿黄各省(自治区)政府部门依托高等院校、法学会等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将黄河法治文化纳入研究内容,为黄河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理论支撑。主流新闻媒体、电视节目开设黄河法治文化专栏,扩大黄河法治文化影响力。在农村的大型节日活动中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法律规范直观化,增强法治理念的趣味性、立体性,提升沿黄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融入法治因素的文艺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黄河法治文化,形成黄河文化与法治文化、民俗文化、道德文化有机融合、共生共长的普法特色品牌。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黄河文化保护执法检查机制,依法打击盗掘、盗窃、非法交易文物等破坏黄河文化的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有序推进黄河法治文化带普法机制实施
构建黄河法治文化带守法机制。第一,增强守法的主客观条件。在主观条件上,培养社会主体黄河法治文化观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法律规范体系,推动实现良法善治。在客观条件上,通过文化立法、行政执法等活动,为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促进守法机制形成。作为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引领者,沿黄各省(自治区)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了解法律、掌握法律、敬畏法律。积极构建本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法治文化,加强文化道德建设,培树民众法治信仰,形成全民自觉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完善黄河法治文化带普法机制。第一,建立黄河法治文化带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沿黄各省(自治区)国家机关应当制定本机关黄河法治文化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本区域、本单位普法任务、工作要求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第二,充分利用制定法律的过程节点开展普法。在涉及黄河沿线省(自治区)关于黄河流域保护和法治文化的法律、法规与规章起草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及时向社会通报征求意见的有关情况,增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法律出台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律法规内容。第三,建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案释法”制度。沿黄各省(自治区)司法机关在办理涉黄河流域保护案件时,应当以公开开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形式,充分开展“以案释法”活动;沿黄各省(自治区)相关部门开展文化行政执法时,文化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应当结合案情进行释法说理;探索开展黄河文化保护公益诉讼活动,鼓励沿黄各省(自治区)政府机关及其授权部门开展文化遗产损害赔偿诉讼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黄河法治文化带“以案释法”活动。
创新黄河法治文化带普法形式。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与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谋划、创新形式,深入挖掘黄河沿线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法治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机融合,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法治氛围浓厚的黄河法治文化建设精品工程。借助新媒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制作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有关短视频、动漫等,传播法律法规知识。组建新媒体普法宣传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整合各方资源力量,让法治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主题公园等普法阵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提升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宣传覆盖面和渗透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学法用法渠道与平台。